拳,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体育健身项目,据初步统计全球有3亿人日常习练太极拳。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都有大学及科研机构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都给出了相对积极的结果评价。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社会上有多种说法。但有依据可查,能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说法是——河南温县陈家沟是太极拳的起源圣地。尤其现代太极拳的六个主要流派陈、杨、吴、武、孙、和,陈氏太极拳之外的其他五个流派,都是从陈氏太极拳演化发展出来的,事实非常清晰,毋庸置疑。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陈家沟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廷(1600-1680),他创编并不断完善了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是文武双全的人物。
留有《长短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诌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刹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时关,识彼邯郸, 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每每读到近四百年前陈王廷的《长短句》,都能感受到前辈当年的文韬武略、浩然正气、超然世外,值得我辈敬仰和效仿。相信是因为有了这份儿从容淡定,才可能有陈氏太极拳的创编,并因此而利益后世,到目前已经将近400年,数亿人因此而受益。 陈王廷后,太极拳一直传承到第六代陈长兴,大概两百年时间,都是流传在一个黄河边上的小村庄——陈家沟。
现代太极拳的传播,不得不提到陈发科和陈照丕叔侄二人。陈照丕先受邀赴北平教拳,后来陈照丕去南京授拳,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推荐三叔陈发科来京。陈氏太极拳由此在北京生根、传播。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
发科公技艺高超,号称“太极一人”,教学有方,并且为人低调,从学者甚众,培养出了李经梧、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太极拳传人,为北京陈氏太极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陈家沟村以外的太极传人,多受益于陈发科前辈在京城的太极拳传播。
据称,发科公年幼时身体较弱,颇受家人溺爱,吃东西不节制,肚子生了痞块,经常犯病,到十四岁还没练出什么功夫。后来,受到村里人的言语刺激,开始发奋用功,寒暑不辍、夜以继日,多的时候每天练拳70至100遍,仅三年时间功夫大进,远超同辈。因此才有了后来在北京教拳,“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开创了北京陈氏太极拳的新纪元。
陈照丕(1893-1972),字绩甫,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
陈照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在北京、南京教拳;四五十年代,又到洛阳、西安、开封等地教拳。最为关键的是1958年回家乡传艺。因为社会动乱,当时村里已经没有几个人练拳了。照丕公回家后,看到村里几乎无人练拳,心急如焚,马上成立了练拳点,开始教学,并且分文不取。因为他知道太极拳是陈沟人的祖传宝贝,是族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万不能让太极拳在陈家沟失传。
目前享誉全国,徒众遍及世界的“四大金刚”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都是当时跟随照丕公学拳的学生。教学太极拳,延续这么旷世绝学,并非那么一帆风顺。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练习太极拳成为“搞小集团”,搞家族、宗派组织。陈照丕也成了阶级敌人,成为重点批斗对象。直至1969年,《人民日报》登了一条毛主席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陈照丕才得以再次组织村人学习太极拳,并且开始整理文献资料并出书传承太极理论。
陈照丕过世后,村里又请回发科公的幼子陈照奎,继续教导四大金刚等村人深造太极拳,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前,陈照奎先后在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教授陈氏太极拳,上海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多多受益于陈照奎前辈,石家庄的马虹、郑州的张志俊两位陈式太极知名人物都是出自其门下。
目前,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以四大金刚为首,陈炳、陈自强等陈家沟八大天王为新秀领军人物的诸多太极拳英才,在世界各地广泛的传播太极拳,将这门旷世武学不断的推广开来,利益学人,也为全人类的健康文明筑基。一个家族、一门旷世武学,正大行其道的为世人所了解,为世人所称道。
太极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把中国太极拳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申遗的目的更多的是需要唤醒社会对太极乃至传统文化的回归和继承。 让身口相传的文化链延续,这是“活”着的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之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的初衷。而太极拳在国人的不断努力下,申请了12年、6次,终于取得成功。
传承和弘扬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明武堂设立的初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